1949年,在扶郿战役落幕之后,第一野战军一路追击到陇东地区,成功打开了向西挺进的大门,顺利完成了西北战略决战的第二个阶段。经过与中央军委的多次深入讨论,第一野战军决定将兰州战役定为西北战略决战的第三阶段主要任务。随着兰州战役的结束,青海的马步芳集团(即青马集团)遭受了毁灭性的重创,至此,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彻底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一、青马集团打算在兰州进行一场决战
陇东战役结束后,青马势力边打边退,最终退守到了兰州,他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摆脱困境,迎来新的希望。兰州这个名字来源于它所在的皋兰山脚下,过去是甘肃省皋兰县的一部分。它坐落在甘肃省的中间地带,西北边靠着河西走廊,东边则是资源丰富的河套平原。自古以来,兰州就是中原地区前往西北各地的必经之路,不论是政治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刻,兰州担当着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政治与军事心脏角色,那里正是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驻扎地。兰州城的北边流淌着汹涌的黄河,四周被连绵的山峦紧紧环绕,地形极为险峻,进攻不易而防守相当稳固。尤其是位于城市郊区的南山,如同一道天然的城墙保护着整个城市,国民党军队在那里建造了许多永久性防御设施。无论是核心阵地还是外围防线,都布满了钢筋水泥筑成的碉堡群,它们之间能够相互策应和掩护。在阵地的前沿斜面,有一到两道人工挖掘的环形峭壁,峭壁中间设有射击点,外侧则是深深的壕沟,壕沟外面布满了铁丝网和地雷。为了死守兰州,国民党军队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弹药。他们还在军队中散布虚假信息,造谣说解放军会“大开杀戒消灭宗教”,企图激起那些不明真相的士兵对共产党的反感。为了拉拢人心、提振士气,他们还给每个士兵发放了1到3块银元。
1949年8月初,按照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马步芳的命令,副长官兼参谋长刘任前往甘肃省定西县(现在属于定西市)组织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调动10万兵力来守卫兰州。兵力是这样分配的:(1)主力部队,包括第82军、第129军、两个骑兵旅和三个保安团,共5万人,负责驻守兰州。具体来说,第82军的三个师将分别把守兰州的重要入口马家山、营盘岭和沈家岭。(2)第91军、第120军以及宁马集团的第81军等部队,大约3万人,将在兰州东北方的甘肃省靖远县、景泰县以及靖远县的打拉池(现在属于白银市平川区)设置防线,以确保兰州左侧的安全,同时寻找机会从侧面攻击进攻兰州的第一野战军。(3)新成立的骑兵军,大约2万人,将以甘肃省临夏县(现在属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为大本营,掌控临洮县和洮沙县(现在部分属于临洮县),以保障兰州右侧的安全。
◆展示兰州战役的作战布局图。
8月12日,马步芳组建了名为“兰州决战指挥部”的机构,并让他的儿子马继援来当指挥官,负责全面领导兰州的决战事宜。指挥所的位置选在了黄河以北的庙滩子,那里靠近北塔山,不仅方便在战场上直接指挥战斗,也有利于在必要时迅速撤往青海。
二、第一野战军从三面实施了包围行动。
第一野战军的总指挥兼政委彭德怀,通过观察国民党军队的布防,断定马步芳在兰州的打算是拼死抵抗。彭德怀觉得,拿下兰州绝非易事,但在兰州解决掉马步芳的部队,对第一野战军来说最为有利。他强调:“我们并不畏惧他坚守,反而怕他逃跑。要是他真的不肯跑,那就是我们一举歼灭他的大好时机。”
8月4日,第一野战军给正在陇东战役中各兵团发出了攻击兰州和西宁的预先指令,计划用部分兵力拖住宁夏的马鸿逵部队,同时集结强大兵力,意在消灭青海和甘肃一带的马步芳势力,并做好应对新疆可能派来的增援敌人的准备。在8月9日之前,所有部队都完成了对兰州和西宁进攻的准备工作。兵力是这样安排的:(1)第1兵团(不包括第7军),加上第62军,组成左路部队,目标是甘肃省的武山、陇西、渭源和临洮。成功后,他们将渡过洮河,通过临夏直捣西宁,切断马步芳部队的退路。(2)第2兵团作为中路部队,从甘肃省秦安县的莲花镇出发,经过通渭县的马营镇、陇西的通安驿镇、定西的内官营镇(现在属于定西市的安定区)、和政的新营镇、马莲滩、洮沙,向兰州的城南和城西推进。他们打算在兰州上游渡过黄河,然后沿着西宁到兰州的公路向东,包围兰州的国民党军队。如果兰州的国民党军队先撤退到西宁或者北边,第2兵团就要向西进军,和第1兵团一起攻打西宁或者追击敌人。(3)第19兵团(不包括第64军),加上骑兵第2师,组成右路部队。第65军从甘肃省隆德县(现在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发,经过静宁,沿着西兰公路(西安到兰州);第63军则从甘肃省固原县(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出发,经过隆德的兴隆镇(现在属于西吉县)、会宁、定西,向兰州的城东推进。(4)第7军的主力控制甘肃省的天水县,和第18兵团一起保证天宝铁路(天水到宝鸡)的畅通。第7军的一部分则驻守在陇西,保护左路部队的运输线。(5)第64军驻守在固原县及其以北的地区,积极防御宁夏的马鸿逵部队。(6)第18兵团(不包括第62军),继续留在陕西,牵制胡宗南部队,阻止他们与马鸿逵和马步芳的部队联合。
8月5日,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下达了政治动员指令:各部队务必做到,敌人无论逃向何方都要紧追不舍,不给他们一丝喘息的余地,并迅速包围、彻底消灭。我们要继承并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无条件地服从命令,不打折扣,充分展现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咬牙坚持,消灭所有敢于抵抗的敌人。对于回民政策和对待回民俘虏的政策,我们必须坚决执行,对那些长期遭受马步芳、马鸿逵欺压、深陷苦海的回民群众,要给予深切的阶级同情,帮助他们实现彻底解放。同时,对城市政策、各类社会政策以及群众纪律,我们都必须一丝不苟地落实到位。
◆因为解放军形成了三面围困的局面,所以黄河上的铁桥就变成了马家军在兰州的军队撤退到青海或者河西走廊的唯一出路。
8月6日,中央军委给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张宗逊以及参谋长阎揆要发电报指出:“关于八月四日下达的歼灭甘、青匪军的预备命令,大体上安排得很好。但请留意,左兵团所选的路线似乎有点绕远,特别是要经过临洮、临夏渡过黄河直取西宁,这可是深入到了马家军的老巢。之前四方面军也曾考虑过这条路西渡,但因为路险受阻而返回。希望你们命令一兵团认真调查这条路上的交通、粮食状况以及渡河的条件,特别是与回民的关系如何,这对大军能否顺利经过至关重要。西北军区有个叫任谦的,对洮、夏地区的地形和民情都很了解,可以调他来详细询问。据了解,青海马家军十分残暴,在其主力未被消灭之前,对我们的敌意很深。而且,这里的回民不像宁夏的回民那样曾受过我们的正面影响。因此,深入马家军老巢寻找其主力作战,必须小心谨慎,切不可大意。希望你们把这个意思转告给王震。”
8月8日,第一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开始朝兰州和西宁方向发起攻势。到了8月19日,他们全都顺利抵达了预定地点,把兰州团团围住,只剩下一边没合围:(1)右路大军推进到兰州的东南方向,占据了榆中县的定远镇和郭家庄一带。(2)中路大军则推进到兰州的正南方,占领了洮沙县、榆中县的窦家山以及皋兰县的阿干镇(现在都属于兰州市七里河区)。(3)左路大军则到了兰州的西南边,占领了临洮县,还把洮河桥给修好了。(4)第一野战军的战役指挥部设在了榆中县的乔家营,那里正好在兰州的东南边。
三、首次交锋因小看对手而吃了败仗
为了不让青马集团放弃兰州,彭德怀决定立刻发动战争攻击。在8月21日那天,第2兵团和第19兵团一起向国民党军队的阵地发起了冲锋。然而,当第一野战军开始用炮火轰炸时,国民党军却躲在防御工事里不出来。每当第一野战军发起冲锋或者被峭壁外的壕沟阻挡时,国民党军就会突然猛烈开火,并从攻击部队的侧面发起攻击。国民党军队的密集程度和凶猛程度都非常少见。有时,他们还会步兵和骑兵配合起来进行反冲锋,这让第一野战军的攻击部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经过一整天的激战,第一野战军没能攻下任何一个阵地。面对这种情况,彭德怀和张宗逊果断地做出了决定,暂时停止全线攻击,用三天的时间来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之后再战。就在当天的21时,彭德怀和张宗逊向中央军委汇报了试攻的情况。
8月23号,彭德怀、张宗逊、阎揆要,还有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和政治部副主任张德生,给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发了电报。电报上说,21号攻打兰州外围时遇到了阻碍,主要是因为我们小看了敌人,另外敌人的防御工事也非常结实,他们抵抗得很坚决。左兵团已经派了一部分人去占领永靖,掌控了黄河,打算在需要的时候从侧面对享堂、红城寺一线发起攻击或者拦截敌人。电报还给第1兵团定了两个任务:一个是准备渡过黄河去青海,另一个就是随时准备支援兰州。
8月23日,中共中央给彭德怀、张宗逊以及贺龙、习仲勋发电报说:“马步芳已经铁了心要守兰州,这对我们消灭他们有利。为了打败他们,我们可能需要把三个兵团的力量都用到攻打兰州的战斗上。王震兵团从上游过河后,最好是绕到兰州的后面,也就是拦住兰州去青海和新疆的路,特别是不能让马步芳逃到新疆去,不然后患无穷。在动手之前,部队可能需要一个星期或者更长的时间来休息,好好侦察敌人的情况和地形,鼓舞士气,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还得做好打算,如果第一次攻不下来,就再来第二次、第三次,一定要打败马步芳的军队,拿下兰州。”
◆六军把主要攻击目标对准了营盘岭。
8月24日晚上9点,彭德怀给中央军委以及贺龙、习仲勋发电报说:“(一)我们按照8月23日的指示行动,派三个兵团攻打兰州,王震兵团计划从兰州上游渡河,绕到兰州北面。(二)宁马那边可能会派出三个军,从黄河左岸增援兰州。要是两马合起来,再加上周嘉彬的第120军和黄祖勋的第91军,总共有十三万兵马守着兰州这座坚城,我们就算集了三个兵团,短时间里也很难打下来。而且粮食是个大问题,根本撑不了多久。运输线又长,运输工具又少,弹药都供应不上,更别说运粮了。所以我们打算在马鸿逵的部队到之前,先围攻兰州,争取干掉青马的主力。要是青马军还没解决,宁马的援军就到了,那我们就用四个军围困兰州,再用五个军去打宁马。(三)二兵团和十九兵团攻城的准备已经做好了。但他们现在还很疲劳,没恢复过来,粮食也不够,油菜更是难搞。青马军还时不时偷袭,他们根本没法休息。就目前的准备情况来看,我们有六七成的把握能拿下兰州,所以决定在二十五日早上开始进攻。”
四、关于城南四座山头的争夺之战
8月25日清晨,第一野战军开始全面进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拿下城南的四座山峰,争夺战略上的高度优势。
沈家岭与狗娃山(又称狗牙山),坐落于兰州城的西南方向,是国民党军队的重要防线之一,素有“兰州门户”之称,由第82军的第190师负责守卫。只要攻占了沈家岭和狗娃山,就相当于为解放兰州敞开了大门,可以长驱直入兰州城西关,掌控关键的黄河铁桥,从而切断国民党军唯一的西撤路径。第一野战军的第4军被赋予了攻打这两座山的重任,战斗计划如下:第11师专攻沈家岭,第10师主攻狗娃山,而第12师则作为后备力量待命。总攻的号角吹响后,第11师的第31团,在团长王学礼的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国民党守军发起了猛烈的冲锋,迅速占领了沈家岭的第一道战壕以及1、2、3号碉堡。紧接着,第31团乘胜追击,逼近了第二道战壕。这时,国民党守军瞅准时机,集结兵力展开了反击。但第31团在第32团和第33团的紧密配合下,成功击退了敌人的首次反扑,占领了第二道战壕,并顺势向核心防御工事逼近。见状,马继援急忙调派第129军的新1师和第357师前来增援,以整营整团的规模进行疯狂反扑。国民党士兵们光着膀子,挥舞着大刀,四处冲撞。军官们更是高举大刀,大声吆喝,亲自督战。面对此景,第4军的军长张达志和政治委员张仲良果断下令,要求部队展现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誓要将国民党军击退。进攻的战士们坚决执行命令,无论是干部还是士兵,都奋不顾身地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战场上刀光剑影,喊杀声震耳欲聋,硝烟四起,战斗愈发激烈。经过一番肉搏,进攻部队终于击退了敌人的反扑,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第31团仅剩下170多人,干部伤亡惨重。第32团和第33团同样打得十分艰难,伤亡也很大。尽管局势如此严峻,第11师仍然坚守着已占领的阵地。8月25日中午,第4军指挥所紧急调动第10师的第30团前来支援,继续猛攻沈家岭。同时,命令第10师的第28团和第29团全力攻打狗娃山。下午5点,国民党军集结残部做最后的挣扎,并从白塔山向沈家岭发射炮弹。国共两军交织在一起,持续激战。渐渐地,国民党军力不支,丢下大量尸体后向山下败退。下午6点,第4军完全占领了沈家岭、上狗娃山和下狗娃山,共毙伤国民党守军3800余人。而第4军也伤亡了3000余人,其中包括13名团级干部。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第31团的团长王学礼、第30团的政治委员李锡贵以及第32团的副团长马克忠英勇牺牲。
◆四军主要负责攻打沈家岭和狗娃山两地。
皋兰山矗立在兰州城的南方,是这座城市的最高点。它的主峰之南,便是历史悠久的军事重地营盘岭,一直由第82军的第248师严密把守。在营盘岭的山巅,筑有一圈钢筋水泥打造的坚固防御工事,而山崖则被精心削成了三道高达十米的峭壁,形成了三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第6军吸取了之前试攻时兵力过于分散的教训,此次集结了全军之力,包括17门野炮、15门山炮,以及重迫击炮和团属迫击炮,组成了威力强大的两个火力小组。总攻的号角一吹响,这些火炮便齐刷刷地向国民党军的工事倾泻而去,随后步兵便发起了冲锋。而主攻营盘岭的重任,则落在了第17师第50团的肩上。当他们冲到第一道峭壁前时,却发现突破口尚未被炸开,国民党军躲在坚固的水泥暗堡中负隅顽抗。爆破小组多次尝试靠近都未能成功,爆破和攻击均告失败。在这关键时刻,第50团第7连的指导员曹德荣,尽管已经身受重伤,却依然挺身而出,抱起炸药包,趁着手榴弹爆炸产生的浓烟掩护,艰难地爬到峭壁之下,紧贴着崖壁,用双手托起炸药包,最终炸开了缺口。这位英勇无畏的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突击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与此同时,第50团第7连的排长陈全魁,人称“小钢炮”,他将两颗手榴弹捆绑在一起,连续投掷了几十颗,有效地压制了国民党军的火力。随后,他又用枪榴弹摧毁了国民党军的机枪掩体。尽管他也身受重伤,但仍然坚守在战场上,不肯撤离。在此期间,第16师第46团则主攻东南方向的国民党军阵地,而第6军则以强大的炮兵火力为掩护,支持该团的突击队进攻。炮火覆盖之后,第46团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国民党军的阵地,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他们就拼刺刀;刺刀弯了,他们就赤手空拳地肉搏。有的连队只剩下十几个人,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决拒绝撤退的命令。指战员们高呼着“向英雄学习”、“为烈士报仇”的口号,向国民党军发起了更加猛烈的冲锋。国民党军的指挥官则动用机枪和大刀进行督战,组织了七次反扑,但都被英勇的战士们击退。终于,在8月25日的14时,三道峭壁防线全部被第50团攻占,国民党守军大部被歼。到了17时许,国民党守军的残部开始溃逃,营盘岭被第6军完全占领。
窦家山坐落在兰州城东南大约10公里的地方,高度达到2000米,它的东北边挨着十里山,西南边则与古城岭、马家山相接,紧紧扼守着西兰公路,是去东岗镇的必经之路。窦家山对于兰州东南部来说,是一道重要的防线,由青马集团的第82军第100师的一部分兵力在此驻守。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国民党军组建了大刀敢死队,他们歃血为盟,发誓要拼死抵抗。此外,他们还通过诸如“攻上去有银元赏,战死就能升天”之类的虚假宣传,激励士兵们舍命战斗。马继援在该师还设立了“督战队”和“执法队”,一旦发现有人后退,就立即处决。攻打窦家山的主力部队是第63军的第189师第566团,辅助攻击的是第565团,而第二梯队则是第567团。8月25日,总攻的号角吹响,第63军的炮兵团派出两个山炮营和一个重迫击炮营,持续轰击国民党军的阵地。仅仅过了半小时,国民党军的大部分防御设施就被炸毁了。步兵开始冲锋后,炮兵的火力也随之向纵深推进。又过了5分钟,第189师第566团第1营第3连就成功冲入了国民党军的阵地,他们在第100师和青海省保安第1团之间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紧接着,第1连和第2连也迅速跟上,扩大了战果,击溃了国民党军,成功占领了第1号阵地。随后,第2营也投入了战斗,他们击退了国民党军的反扑,稳固了已经占领的阵地,并向第2号阵地发起了攻击。与此同时,第189师的第565团也从正面发起了进攻,成功占领了第3号阵地。第189师第567团的第3营也加入了战斗,他们协同第566团的第3营,共同攻占了第14号和第15号阵地。此时,国民党军调来了大批的援军,战斗变得异常激烈,战场形势胶着。国民党军先后组织了6次大规模的集团反冲击和无数次的小规模反扑,但都被第189师成功击退。15时左右,国民党军又集结了大约一个团的兵力,向第189师发起了猛烈的反冲击。他们挥舞着大刀,像一群疯子一样冲向第189师的阵地。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大部分的国民党军被歼灭,剩下的一部分则逃向了窦家山西侧的沟壑里。到了17点左右,第189师成功占领了窦家山的全部阵地。与此同时,第63军的主力在攻击窦家山的时候,第187师也对十里山的国民党军第129军新1师进行了牵制性的攻击,使他们无法南下支援窦家山。8月26日凌晨,国民党守军开始溃败,第187师随即命令第161团进行追击。该团翻越十里山,勇猛追击。国民党军的阵脚大乱,士兵们争相逃命。天亮的时候,第561团成功占领了东岗镇。
◆我军成功占领了沈家岭的战略高地。
马家山和古城岭坐落在兰州城的东南方向,它们是一连串的黄土山丘,绵延约6公里长。这里作为守护焦家湾机场与东岗镇的关键地带,由青马集团的第82军第100师的一部分队伍负责防守。马家山堪称兰州外围防御最为牢固的地点之一,上面布满了如蜘蛛网般的铁丝网以及像蜂窝一样密集的地雷区。铁丝网和木桩还被航空炸弹所点缀,而这些炸弹又与其他地雷相连。一旦地雷被触发,便会连带引爆其他地雷和炸弹,其杀伤范围可达30米以上。国民党军在马家山构筑了8条防线,并将主要兵力部署在第三道外壕以及主峰古城岭。第65军派遣第193师的第579团作为主攻力量,第578团在其右侧辅助进攻,而第577团则作为预备队。8月25日清晨,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第193师向古城岭的国民党守军发起了冲锋。战斗迅速升级,国民党守军陷入极度恐慌。为了挽回局势,国民党军的督战队挥舞大刀,强迫预备队冲锋。在马家山和古城岭的阵地上,第65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长达5小时的激烈争夺,阵地数次易手,多达20余次,最终才稳住了已占领的阵地。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涌现了众多英勇的事迹。战士刘云才孤身一人投掷了130多枚手榴弹,即便胳膊肿胀也未曾退缩。身负重伤的共产党员史耀增,尽管无法参战,但仍拼尽全力为刘云才拧开手榴弹的盖子。在通往古城岭核心工事的路上,一位突击排长毅然脱去衣物,跃入泥潭将自己伪装成泥人,借着土黄色的掩护悄悄接近国民党军,成功摧毁了他们的工事。17时,第193师在击退国民党军的14次反扑后,继续向纵深推进。与此同时,第194师的第582团从左翼攻上了马家山主峰,与国民党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大量歼灭了守军。到了午夜,战斗宣告结束,共歼灭了国民党守军2600余人。
五、黄河铁桥上的生死瞬间
一整天激烈的战斗过后,第一野战军成功夺取了南山上的所有关键位置,可马鸿逵派来支援兰州的部队还没动静。原本打算依靠地形优势死守、拖延时间、静候援军的马继援,此刻已彻底丧失斗志。到了8月25日下午2点,马继援匆匆与西宁的马步芳私下沟通后,马上召集了师级以上的军官开会,决定在晚上7点之后,趁着天黑悄悄撤退。撤退计划是这样的:第82军的第190师负责断后,接着是第100师、第248师、新1师、第357师,最后又是第190师,他们将通过黄河铁桥,一路撤回青海。
8月25日晚上7点,在兰州的文化宫(原金天观)周边,第一野战军第3军的第7师从一个被抓的敌人那里听到了国民党军队正在撤退的消息,他们立刻把这事儿报告给了上级。第3军的军长黄新廷和政治委员朱明接到这个情报后,马上命令第7师前去追赶。第7师里的第19团首先冲进了西关,一路直奔黄河铁桥。这时候,国民党军队正在败退,士兵们都在拼命逃跑,全都往桥上挤,人和车马在桥上挤成了一团。第19团开始猛烈开枪,桥上的人、马尸体越堆越高。突然,一辆弹药车在桥上被打中,起了火,弹片四处乱飞,把路都给堵死了。好多国民党士兵见状,纷纷跳进黄河,拽着马尾游泳过河,结果淹死的数不胜数。到了8月26日凌晨2点,第19团终于打败了守桥的国民党军队,完全占领了黄河铁桥,这样一来,国民党军队的后路就被彻底切断了。
兰州百姓主动加入到黄河铁桥的抢修工作中,以确保军队能够顺利向西挺进,追击并歼灭剩余的敌人。
第19团第1营第2连的连长贾秋忠,带着全连的战士趁着黑夜去搜寻剩下的敌人,他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在双城门、中山路东边、和平门这些地方,他们抓住了好多俘虏。后来,从俘虏的口中得知焦家湾的飞机场还藏着大批国民党军,贾秋忠连长立刻指挥全连战士灵活机动地冲锋,直接冲向飞机场,成功俘虏了2500多名国民党军。因为这出色的表现,他后来被评为战斗英雄。
8月26号清晨4点,第3军的第7师成功占据了所有城门和城市内的关键位置。与此同时,第63军从东岗镇突入城区,对拱星墩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猛烈攻击。到了上午11点,第19兵团的一个部分已经跨过了黄河铁桥,占领了白塔山。中午12点,兰州城里的国民党军队被完全清除,而那些残留在黄河桥北的国民党军见坚守无望,纷纷向甘肃的永登县和青海的西宁市方向逃窜,兰州城至此宣布解放。
1949年8月21日至26日进行的兰州战役,是西北解放战争里规模最大、打得最为惨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在这场战役中,第一野战军有8700多名战士牺牲或受伤。青马集团的主力部队,包括第82军的3个师大部、第129军的2个师各一部分以及3个保安团,总共有2.7万多人被消灭。具体来说,有1.2万多人被打死或打伤,1.37万多人被俘虏,还有2000多人跳黄河溺亡。兰州战役之后,青马集团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宁马集团也被吓得魂不附体。
这篇文章由《党史博采》独家创作。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复制或转载内容。
对于任何侵权行为,我们都将严肃追究,绝不姑息。
权益保护援助:来自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的专业支持
